2010年8月27~29日,在教育部支持下,由浙江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3届话语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本届大会由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话语与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施旭教授主持。大会吸引了来自英国、澳大利亚、中国等25个国家的120余名专家学者。会议共有106场报告,其中有10个大会报告和96个分会报告。会议主题为:①加强对学术话语研究中的帝国主义化的批评;②促进话语研究的文化多元化和多元文化间的对话;③推进受文化抑制的话语研究、处于边缘文化的话语研究和新话语研究的发展,从而促进文化的共存、团结和繁荣。
本届话语与多元文化国际会议成果颇丰,专家学者在讨论中对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和探讨。
首先发言的是德国美茵兹大学的Angermueller,Johannes教授,他主要的研究领域为社会学和语言学,会上他发表了“Heterogeneous Knowledge Trendsin German Discourse Analysis"的演讲,介绍了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在德国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英国设菲尔德大学的Brandist,Craig教授作了…Orientalism' as an Ideological Battleground: Lessonsfrom Revolutionary Russia”的报告,对俄罗斯大革命时期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剖析。巴西金边大学的Coracini,Maria Jos6教授的报告“Homeless Brazilian Migrants: Discourse and Mul-ticultural Identity”运用Michel Foucault的理论从话语和多元文化的角度研究了巴西的流浪移民。澳大利亚南澳大学Liddicoat,Anthony John的报告“Language-in-Education Policies as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从多元话语的角度研究了日本、意大利和哥伦比亚的语言教育,提出这3个国家语言教育话语的共同点在于话语的多元化。南非大学Mutasa,Davie E教授的报告“AfricanLanguage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Main Challenges”介绍了21世界非洲语言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他谈到了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削弱本土语言的实力,非洲语言的使用从本土语言向殖民语言的转变。此外他还提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本土语言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削弱。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Romero-Trillo,Jesus的报告“‘By Word of Mouth---and Eye’: Media Discourse and Conflict Escalation in India and Pakistan”通过分析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英文报刊,研究了媒体话语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的影响程度。他提出,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的增强和减弱,都可能受到媒体语言的影响。此外,他的研究中还涉及Lingua Franca作为意识形态交流工具在冲突双方的谈判中所发挥的作用。浙江大学施旭教授的报告“Urban Development and Ciscourse—Eeseching t}le Public Commlcation of Development of Hangzhou”从话语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角度,聚焦经济发达的历史风景名城杭州,通过研究“三评西湖十景”等城市规划的文化现象,对城市发展的话语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他提出大众参与到景点评选和城市品牌树立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景点在杭州的平衡分布,提高了城市话语的群众参与度,有利于民主的话语的和谐发展。施旭教授还指出,从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角度来看,历史上百姓在城市建设发展话语从无到有的事实说明了杭州的建设正朝着“天人合一”的理想发展。菲律宾雅典耀大学Tinio,Ma Teresa的报告‘‘Exceptionalism and Ⅱts Foil:American Colonial Discourse on the EnglisLangLlage in the PhiUppines”介绍了美国特殊主义话语和美国语言政策在菲律宾的作用和对本土语言的影响。她认为美国的语言政策确立了英语在菲律宾的独特地位并削弱了菲律宾本土语言的实力。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Verschueren,Jef的报告“Praganatic Steps to an Ecology of the Public Sphere“从语用学角度介绍了公共领域话语的构建。他通过语用学研究揭示优势文化在公共文化中的地位,并从语用学角度提出保持公共环境话语生态的平衡。他的报告为语用学在公共领域话语的研究提出了指导性方案。清华大学王宁教授作了题为“(Re)ConstmmirgChinese Cuhual and Theoretic Discourse in Tche Glocalized Postcolonial Context“的报告。他谈到在全球本土化的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如何重构/构建中国文化和理论话语的问题。他表示,文化的全球本土化让中国学者容易过早地在狭隘的民族主义下构建文化理论话语。他建议中国学者应在更广阔的全球本土化后殖民语境下充分用英语提升和重构中国文化理论话语。
在平等和多元的背景下,与会学者各抒已见,探讨了话语与多元文化在21世纪的发展,来自五大洲的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施旭指出,一个有来自众多民族文化的、反映各种文化话语问题及相关研究范式的、具有高度国际学术规范的会议,其特点本身也就实现了本会的宗旨,并呼吁与会者将这样一种多元文化的学术意识带到世界各地。
本次国际会议的召开为我们今后发展话语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首先,不能完全套用西方的视角和模式。其次,面对西方学术强势独白的语境,需要通过跨文化批判对话,构建根植本土、放眼世界的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新范式。再次,认识当代中国话语和社会文化的主体和灵魂是分析当今中国公共领域里话语权的重要渠道,对此问题,国内外学界的研究不够系统和全面。最后,研究中国公共话语的主流理论框架仍是以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学为主导的,因而不能忽视媒体话语主体的内在张力以及它的特定文化语境。
总的来看,当今东方的话语研究在国际领域里开始受到关注。尤其是在浙大经过6年的各种渠道的工作,已经成为世界话语学界的一个亮点,浙江大学、杭州昌被认为是国际话语研究的一个有特色的基地,尤萁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开始把这里所倡导的东方的、多元文化的研究模式作为学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施旭主编的国际期刊Journal of Multicultura Discouress由国际社科领域顶级出版社(Taylor&Francia Routledge)出版,发行遍及五大洲。迄今已出版了关于亚洲、非洲、拉美话语的专题特刊,为话语研究的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石。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深入发展,话语研究由西方筑治的旧传统将进一步受到冲击,多元文化、发展,世界文化的学术模式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重视。作为国际话语领军人物之一的浙大施旭教授计划推出引领中国和世界的话语研究方向的力作。这势必巩固和发展业已建立起来的文化话语研究领域。
二Ο一一年八月三十日
地址:中国·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圣陶南路88号 | 邮政编码:850007
校办公室:0891-6823591 招生就业办公室:0891-6822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