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设置 >> 基础教育研究所 >> 学术动态
【北京论坛2013】“高等教育的全球参与和知识共享”分论坛综述:教育发展的新机遇(2013年第6期科研信息)

111日至3日,在以高等教育的全球参与和知识共享为主题的教育分论坛上,世界教育领域的学者齐聚一堂,就全球化背景和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挑战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一、全球参与: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适应全球化发展,教育出现了国际化动向。教育国际化主要是一个发展过程,其实质是教育发展要素的跨国配置和教育教学过程的跨境重构。教育全球参与就是教育机构主动面向全球市场,服务全球市场,经营全球市场的过程。

  面对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参与潮流,发展中国家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开展教育学术领域的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巴西圣保罗大学的Elizabeth Balbachevsky教授以巴西为例分析,从学术发展和国际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发展中国家需要投入资源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学术合作能够提高学术成就并且构建国家间的相互信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朱兴德从中国的视角出发,认为合作与共享是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参与的基本路径,开放与公平是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参与的制度保障。

  高等教育的全球参与,需要积极展开国际合作与交流。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现状与未来的可能性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英国高等教育国际部门的乔安娜纽曼在对英国学生出国接受教育的情况分析中认为,高等学校之间需要开展更多的对话和协作,建立长效的合作伙伴关系,需要政策确保交流的可持续发展。澳洲拉筹伯大学的坦亚费兹杰罗教授则介绍拉筹伯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联合实验室和国际学位项目的发展情况。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崔森永教授提出了药物发现合作实验室的全球性合作方式,并寄望这种小众的新机制能够更好的分享知识。

  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知识共享的新方式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是此次分论坛关注的核心议题。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是一种针对大众人群的、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在线课堂形式,能够充分体现知识共享、参与者数量规模可扩张的要求。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赵国栋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开发中的投入与期望。近年来,北京大学在通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进行知识分享的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北京大学的贾积有教授以北大教育学院开展的一次中等规模在线开放式课程为案例,在与此课程的线下实体课对比中,通过各项指标的分析得出接受现场面授和远程学习的学生,在学习内容、课程互动上没有太多区别,在学习效果上也没有显著差异。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如何能在分享知识的同时保证并提升教育质量,与会学者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香港大学的王敏红教授认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学员相对缺乏学习参与度和协调能力,可以通过概念图的形式辅助和分析自己的学习内容。来自恩波利州立大学的马库斯.D. 柴尔德里斯教授则提出了六个改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方法。他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认为未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并不能代替大学生的教学工作,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确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体验。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可以满足持续专业发展的要求吗?”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郭琳科教授对此做出了回答。他认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对持续专业发展有帮助,但还要开展很多工作来确保学习计划中的学习目标能实现。其中,如何在教育中使用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是尤其重要的。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出现与推广会对教育产生怎样的深刻改变。北京大学的尚俊杰教授认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会影响高等教育的流程再造,具体表现为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在课程模式上,非核心课程将设备化,教学组织将专注于核心业务;课程管理将更依靠数据进行。尚俊杰教授总结说,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是一种新的希望,但并不是万能的,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教育的诱发因素。

Ο一三年十月十五日

 

上一篇:警惕非法期刊新动态(2013年第五期科研信息)
下一篇: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暨中国教育创新论坛述评(2014年第一期科研信息)
版权所有©拉萨师范学院
地址:中国·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圣陶南路88号  |  邮政编码:850007
校办公室:0891-6823591 招生就业办公室:0891-6822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