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1964年拉萨市文教局创办的“师训班”,1975年8月成立拉萨市师范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46年来,学校为西藏自治区培养培训各类人才4万余人,其中2万余名全日制师范毕业生在各县、乡中小学和幼儿园任教,他们扎根于边疆乡村、服务于农牧民群众,为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46年的办学历程中,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狠抓思想政治教育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是抵御西方反华势力遏制分化中国图谋的前沿阵地,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重点地区。这一特殊区情决定了我们始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育人的首位。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教育的“四个服务”,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完善思政工作体系。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狠抓学生管理、党团建设、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思政实践教学改革四个工程,强化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三联三进一交友” 活动、“四讲四爱”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了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注重“专兼”能力养成
学校以“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发展”的西藏基础教育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为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高素质师资的小学教师、幼儿教师。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贯彻产出导向理念,依据基层一线的师资需求,确立了“一专一兼”的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毕业生不仅能承担本专业对应的小学学科教学,而且能兼任一门其他学科的教学。坚持注重能力培养和满足岗位需求的基本原则,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开展师范生课堂教学比赛,积极辅导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学科专业竞赛。实施学生师范技能考核,与教师资格证认定挂钩。
三、构建合作育人模式
学校选择条件成熟的小学、幼儿园,尝试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同拉萨市师范附小、达孜区中心小学、水厂幼儿园建立了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开展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岗位互换、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实施师范生江苏教育见习项目,开阔师范生专业视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上海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聊城大学、潍坊科技学院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马院共建”关系,开展思政教学与研究的合作。开发本地区红色教育资源,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等地建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在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队轮训大队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西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四、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改革
2018年、2019年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建立了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专业必修课、学科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必修课、教师教育选修课六大模块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了课程实践、教育见习、教育研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2019年起全面实行学分制,建立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学生学业水平测评机制,试点推行课程的过程化考核。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推广学习通等教学软件的应用、微课制作和应用。理论课程以“基础、够用”为原则,确定深浅适宜的教学内容,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思政课实施“头脑风暴-参与式教学-教师精讲-教学评价与反思”的“四步教学法”。教学法类课程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突出技能考核比重。实训实验课程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
五、强化民族文化交融
构建以特色课程、学生社团、校园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民族文化教育平台,开设《小学中华经典古诗文赏析》《中国近现代史》《西藏历史》《藏族传统道德》《中国画创作实践》《唐卡创作实践》等专业必修课程,《西藏民俗》《西藏简史》等公共选修课程,《藏族音乐》《藏族舞蹈》等专业选修课程。建立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传统筹算技艺——迪孜拉萨市传习基地。成立弦子社、藏羚羊爱心社、蓝宝藏语协会等28个学生社团,在校内持续开展锅庄普及、汉藏文书法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opyright © 2003-2023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圣陶南路88号 | 邮政编码:850007 | 电话:(86)0891-6823591